

次氯酸钠发生器工作原理/电解盐设备消毒原理
氯化消毒的安全性问题
5.1氯化副产物的形成及危害
在氯化消毒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产生一系列氯的副产物。通常,将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物。天然水中有机前体物以腐殖质(含腐殖酸和富里酸)为主要成分,其次有藻类及其代谢产物、蛋白质等。腐殖质是氯化消毒过程中形成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的主要前体物质。三卤甲烷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四种:即氯,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其中以氯含量*。据研究表明氯具有致突变性和动物致癌性。
氯化副产物中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有卤乙腈、卤乙酸、卤代酚、卤代酮和卤代醛等。这类物质目前现有仪器难以检测,但它们仍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和致癌性。
5.2防治措施
对氯化副产物的防治,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净化措施;防止藻类在制水构筑物内的生长,以降低有机前体物的含量;改善氯化消毒方法,如取消预氯化和避免折点氯消毒,采用管网中途加氯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的形成;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以除去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此外还可考虑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剂/消毒剂,也可改用氯胺消毒。 6.氯制剂效果测定 用于饮水消毒的含氯制剂有液、漂白、漂白精片和次氯酸钠等,其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液含有效氯在99%以上;新鲜漂白含有效氯在30%—35%;漂白精片含有效氯高达60%—70%;刚生产的次氯酸钠有效氯在13%-14%。漂白有效氯含量必须达25%以上,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应在10%以上才能作饮水消毒剂。有效氯的测定可采用碘量法。其原理是:氯在酸性溶液中与起氧化作用,释出相当量的碘,再以标准溶液来滴定碘,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用量计算出含氯化合物中有效氯的含量。漂白中有效氯的测定还可采用较简捷的蓝墨水快速测定法。因蓝墨水能为有效氯所漂白,故可根据消耗蓝墨水的体积计算漂白中有效氯的含量。
次氯酸钠发生器工作原理/电解盐设备消毒原理
次氯酸钠的杀毒原理
次氯酸钠消毒主要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它的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新生态氧的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上等物质变性,从而致死病源微生物。其次,次氯酸在杀菌、杀病毒过程中,不仅可作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分子小,不带电荷,还可渗透入菌体内,与菌、核酸和酶等有机高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再次,次氯酸产生出的氯离子还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细胞丧失活性而死亡。
总过程反应方程式
NaCL+H2O=NaCLO+H2↑(产生次氯酸钠)
NaClO+H2O=HClO+NaOH(形成次氯酸)
HClO→HCl+[O] (分解出新生态氧)
HCl+NaOH=NaCL+H2O(还原为氯化钠和水)
次氯酸钠发生器工作原理/电解盐设备消毒原理
次氯酸钠发生器应按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及技术文件制造。次氯酸钠发生器的规格应符合本标准条的要求。 次氯酸钠发生器按本标准5.4条的规定划分质量等级,达到某一质量等级的产品,应满足该等级中各项指标的要求。次氯酸钠发生器必须设置外壳接地螺栓,外壳各部分电源部分金属结构件与接地螺栓间有可靠的电气联接,联接电阻实测值小于0.1W 。接地螺栓应设置明显的接地标志。 产率大于25g/h的设备所使用的电解槽和储液箱,必须采用封闭式结构,并设备与通往室外排气管路还将有接的标准接口。产率大于25g/h的设备应具有与附属盐水调配装置及加注装置相联接的互换性标准接口。产率大于25g/h的设备必须设置电解电流、电解电压监测仪表,其精度不低于2.5级。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