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5日 11:09:57 来源:浙江弘安传动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25
卢刚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高级顾问)
近些年来,轴承和轴承钢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到底国产轴承和轴承钢现状如何?与*水平差距有多大?建成轴承强国和轴承钢强国要突破哪些障碍?本文谈了几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1 关于轴承标准
1.1现状
截至2020年10月,轴承行业共有政府主导标准25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126项,行业标准99项,地方标准若干项。市场主导标准体系以企业标准为主,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简称:中轴协)团体标准已经起步,标准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含指导性技术文件)中,包括基础标准24项,产品标准162项,方法标准42项。标准的覆盖更加全面,产品标准覆盖面99%,方法标准基本覆盖共性技术过程,管理标准有待加强。量大面广类产品及零部件标准的配套能力增强。
标准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轴承行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主导(召集人)制订的标准已经发布一项;已采纳我国相关提案的标准两项。轴承标准转化率90%,尚待转化标准五项。
标准的宣贯一直是行业的薄弱环节,但“十三五”期间取得了进步。主要表现在高碳铬轴承钢标准、工业机器人减速机轴承标准和风电机组系列标准的宣贯、实施方面,得到了企业的普遍重视,推动相关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1.2“十四五”标准化工作建议
1)轴承需要融入主机(零部件、总成)作综合考虑。要从市场化、产业协同发展、自主化、高质高效、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标准等方面共同构建机械工业新标准体系。
2)重视瓶颈问题的解决。中轴协2020年上半年按照要求,梳理了影响轴承行业发展的五个瓶颈问题:民用航空轴承、高铁动车组轴承、轴承专用装备、盾构机主轴承和轴承钢。瓶颈形成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产业链协同方面的,需要产业链所有环节共同研讨。
3)标准化支持高质量发展。轴承行业现行的标准化组织体系还不能适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存在的Z大问题是政府主导的标准缺少创新性,多为ISO/TC4转化标准和修订的老标准,缺少基础技术支撑和积累;市场主导的团体标准组织(中轴协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还不健全,工作开展也不得力;企业标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标准只适应企业内部工作协调,不适应产业链环节的协同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行业应围绕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站在全产业链范畴,深入到产业基础能力上开展工作。要积极倡导行业力量,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让标准化助行业高质量发展一臂之力。
4)标准宣贯、实施是发挥标准作用的前提。行业数千家企业产品殊异,基础技术能力极不平衡。尤其是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对深度理解标准,对建设实施标准的条件等方面缺乏积极性,或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需要有专业化的标准工作者去指导、宣贯和讲解。全国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专家队伍,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标准化委员会所在单位应积极支持委员的工作,除了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还要发挥宣贯、实施标准的指导与督助作用。
5)强化标准对轴承产业发展作用重要性的共识。要做好上面谈到的标准宣贯和实施,关键还在于形成对标准行业发展重要作用的共识,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共识。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是能够降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措施,是企业技术进步、管理达标的先导。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调侃: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企业做标准。企业管理层需要认真理解其中的奥妙。
2 轴承产品的发展
2.1相关产业数据
2019年我国轴承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770亿元;出口轴承创汇53.21亿美元;进口轴承用汇36.45亿美元;贸易顺差16.76亿美元。
2019年国内年产轴承200亿套以上;市场需求稳定在1200亿元左右;进口轴承22.33亿套,70%以上为中产品,主要用于民用航空、风电(增速器与主轴)、盾构掘进机、高速精密机床主轴和机器人减速器、高速铁路客车轴箱、高档轿车(轮毂和变速器)和进口设备维修等主机领域。应用领域的进口依赖度大致也在70%左右。
2.2轴承产品与*水平的差距
我国轴承工业与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水平、企业发展战略三个方面。轴承产品差距主要表现在轴承的服役性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差距。同一批轴承中各种质量参数的离散度较大,如公差分布的集中度不稳定;疲劳试验中Z高寿命与Z低寿命之比甚至相差数十倍,由此影响到长寿命与高可靠性领域的应用。
2)动态性能差距。尽管国产承在静态精度上与水平比较接近,微小型轴承已能比肩公司的产品水平,但真正反映轴承使用状态的动态性能(振动、噪声、摩擦)尚有差距,尤其是滚子轴承和中、大型球轴承差距较大。不仅检测结果存在差距,性能的保持性也同样存在较大差距,满足性能要求的运行时间相对较短。
3)寿命可靠性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