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中美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轴承智能工厂设计思路与实践

2023年08月16日 08:46:20      来源:浙江弘安传动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23

分享:

郝宏伟 白宇光 叶放

(中机十院工程有限公司)

1 智能制造发展概述

1.1 新一轮制造业革命

2020年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却是极不寻常。一边是疫情持续蔓延,制造企业面临着稳产达产、订单交付等众多考验;另一边是数字化浪潮加速袭来,既是难得机遇也有严峻挑战。在疫情冲击之下,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逆势增长、化危为机的强大力量。践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展现出了的抗风险能力,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复工复产,以点带面实现突破,保障了国家整体经济的迅速重启,有序推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制造业是做强实体经济的关键。事实上不仅只有我们将*制造业看得如此之重,除了我国在大力推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之外,当今世界的工业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将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确立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手段。例如大家熟知的德国工业4.0、美国*制造业,英国工业2050、日本制造业和机器人新战略、新工业法国、韩国制造业创新3.0等发展战略,无不凸显出*制造业在争取国家的未来发展权中所肩负的关键作用。

新一轮制造业革命

利用新兴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结构改造势在必行。要推动产品的制作精度、可靠性、一致性以及生产效率达到一个新水准,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既是我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我国的工业规模早已位居世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平稳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仍处于“工业2.0”(电气化)的后期阶段,质量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提高。相对发达国家普遍已进入 “工业3.0”(信息化)阶段,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以应对高质量发展要求。

自2015年国家发布制造强国战略以来,相关部门机构陆续出台政策法规,扶持和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顶层政策的支撑也成为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Z大助力。2015年起开始的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现已公式四批共307个项目,2016年起开始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现已公式三批共509个项目,两项合计816个项目,覆盖近百个行业类别;通过聚焦关键环节、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注重标准先行,探索系统解决方案,在促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产业协同创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带动社会投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了带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整体发展的。

巨大的投入带来了巨大收获。虽然在基础研究、*设备制造、新材料等学科领域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我国已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条件。一是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掌握了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部分智能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在对于新工业革命Z重要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和新能源等应用研究上,已经处于进水平。

二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近五年,中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已经达到30%。根据德勤在一份面向中等以上规模且资质较好企业的数字化工厂调查中,83%的受访企业表示已打通ERP和MES的数据流;62% 的企业继续向下打通了MES到现场设备的数据流;有47%的?业打通了产品数据流,44%的企业打通供应链数据流。尽管不同行业因其产业特质、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的不同,在不同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各有高低,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的数字化整体水平已经显著提升。

三是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智能制造中心城市为锚点,随着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不断落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美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