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中美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中国移动李晗:5G云网融合 SDN和SPN是关键

2025年04月12日 09:04:04      来源:杭州塔石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3

分享:

在日前举行的GNTC大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晗表示,5G云网融合的关键要素是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流量靠近用户,对于大带宽能力、低时延能力和高安全性都有很大挑战;网络切片提供特定网络能力和特性网络,从功能定制、资源隔离和质量保障方面有不同的实践方法。

本文由塔石物联网提供。

以SDN为基础构建承载网 实现边缘计算友好

李晗介绍,边缘计算对于核心网架构是比较大的挑战。边缘计算的引入,将原有核心网络演变成为大区-地市-区县/接入三级网络云架构;面向低时延、本地分流等应用场景,区县/园区节点按需构建边缘节点承载2B业务;随着UPF部署位置下沉到园区,IP承载网络需要延伸到企业园区,助力5G 2B业务发展。

李晗同时指出,5G C-U分离,网络云大区集中,边缘云大规模下沉至区县甚至园区,超出现有数据承载网的覆盖范围,数据承载网也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是承载网架构方面。边缘云大规模的下沉,边边互通及边缘云上公网需求导致IP承载网需要延伸至区县甚至企业园区,引来新的架构。边缘云的流量特征是any to any连接,并有公网连接需求,需要把数据承载网延伸至边缘计算节点。边缘节点的数量较多,边缘CE规模大,网络变化快,为了减少由于边缘云的动态变化对承载网的影响,需要考虑承载网分层分域架构的变化。目前有两种方案:一是CE设备集中下挂于BRAS,所有位于园区位置的MEC需要与云互通及边边互通的业务,通过城域传输接入BRAS集中下挂的CE设备承载在CMNet上;二是CE设备分布部署MEC边缘,CE设备作为MEC的锚点,下沉至MEC位置,CE设备之间组成full mesh网络,形成IP承载网的延伸平面。

其次是路由设备形态。边缘组网需要对接数据承载网、SPN传输网以及边缘计算内部网络,对接场景复杂,边缘末端对CE设备的需求量巨大,现有CE设备成本高,因而需要引入新的路由设备形态。

为了构建对边缘计算友好的网络,中国移动以SDN为基础构建下一代数据承载网是非常重要的策略。SDN能够在下一代数据承载网当中发挥四大优势,是流量调优优势;第二是解决VPN跨域跨厂家问题;第三是构建更智能的underlay网络,与SD-WAN Overlay服务协同发展;第四是推动网络解耦,采用标准话接口和协议,推动白盒化发展。

以SPN为基础构建传输网 实现网络切片友好

李晗表示,5G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切片,切片是逻辑概念,在5G提出之后,业内形成一致观点:将无线传输和核心网联动起来。基于ONAP编排,形成无线切片、传输切片、核心网切片管理系统。核心网切片方面,2C面向大众,前向兼容,力求稳定;2B面向行业,满足需求,力求最简。硬隔离实现资源隔离,软隔离实现功能/容量隔离,核心网切片软硬结合,提供性价比。

传输切片方面,面向5G承载,提出新一代传输技术体系架构SPN。SPN技术基于新L3层、新交叉、新光层、新同步、新管控五大特色,实现大带宽、低时延、高精度同步、网络切片、L3灵活连接和SDN管控,构建5G切片友好网络。

MTN是SPN传送层的关键技术,具有新的帧结构、OAM开销机制、保护恢复和交换能力,与SDH、OTN等一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输技术体系,中国移动联合中国信通院、华为、中兴、烽火、诺基亚、爱立信等合作伙伴完成了ITU-T MTN标准体系立项。

另外,中国移动也在致力于推动基于ONAP实现5G端到端编排,ONAP构建“端到端+专业域”的两层编排体系,实现切片、云网协同等各类业务的端到端编排管理能力,全面支撑业务运营。

5G端到端切片有很多成功应用案例。电网部署切片,在拥塞时拥有更好的性能和隔离性;未部署切片情况下,在拥塞时差动保护性能下降,故障无法隔离,影响其他小区供电。VR游戏切片用户时延9ms,胜率高于70%;非切片用户时延113ms,胜率低于30%

李晗最后总结说:“中国移动目前两项比较大的举措,一是基于SDN构建下一代IP承载网,实现边缘计算友好,二是通过ONAP实现标准编排,基于SPN构建切片友好网络。最终达到建设5G友好网络的目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美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